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近日宣布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5上调至1.75,此举旨在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
这一政策的实施,是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成熟体现,也是央行拓展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的重要举措。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机制,基于微观主体资本或净资产构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约束机制,遵循国际通行的“资本吸收风险”原则,将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并通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进行逆周期调节。此机制下,企业和金融机构可在规定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而央行和国家外汇局则根据宏观经济、国际收支和金融调控需要调整参数。
自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以来,央行多次调整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确保跨境融资水平与宏观经济热度和整体偿债能力相适应,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此次参数上调后,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额度增加,能够更多地从境外融入资金,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直接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促进外汇市场供求平衡,稳定汇率。这体现了央行充分发挥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
区块链技术的潜在应用:
未来,区块链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跨境融资效率和透明度。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记录和追踪所有跨境交易,提高透明度,降低欺诈风险。智能合约可以自动化处理合同执行和支付,减少人为干预,加快交易速度。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可以简化跨境支付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展望:
此次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具有积极意义。增加跨境融资额度将有利于企业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稳定汇率也对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随着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中国跨境融资体系的效率和安全性将进一步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